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现代文学] 《一个人的遭遇》(读校全本)作者:肖洛霍夫【TXT】

[复制链接]

区版勋章 - 区版勋章

灰铜v1_05蓝铜v2_05蓝铜v1_05紫银v2_04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5紫银v1_02蓝银v1_05绿银v3_05绿金v3_05宝血灵晶红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2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人的遭遇》作者:肖洛霍夫

  《一个人的遭遇》是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于1956年创作的连载短篇小说,发表于苏联党报《真理报》。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从此,苏联大面积出现反思社会黑暗的,反对官僚主义的作品。由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59年上映。

内容简介:

  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苏联的党报《真理报》连载了一篇小说,作者是写过《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小说的名字叫《一个人的遭遇》。小说立即震动全世界,因为它发表的地方不同寻常,它发表的时间不同寻常,它的作者不同寻常,更因为它的内容不同寻常。 但是令今天的人不解的是,恰恰是因为作家写出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才造成了这部小说的“不同寻常”。

  伟大的卫国战争后第一个春天,冰雪融化,道路泥泞。“我”坐在河滩的篱笆上,等待渡船。一大一小两个流浪汉走过来。大人叫索科洛夫,小孩叫凡尼亚。搭讪几句之后,这个极其普通的男人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是1900年生人,曾参加过红军。在1922年的大饥荒中,他的亲人都饿死了。后来他当了钳工,和伊林娜结婚以后,他开始有了幸福,妻子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姑娘,温柔体贴。十年间,他们有了一子两女,盖了一座房子。但是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第三天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他永远忘不了告别妻子的一幕,他把哭哭啼啼的伊林娜从身边推开。在前线他负过两次伤,在一次往火线送弹药的时候,他的军车被击中,他成了战俘,送往德国集中营服苦役,倍受折磨。一天,他说了一句抱怨的话,被告密,于是,德国人喊他去,他的勇敢救了他一命。因为他是司机,被指派给德军的一个战地工程师开车,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德军工程师带回苏联。回家探亲时,他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被德军炸死。他又回到部队,得知儿子也参军了,而且表现很好,做了军官。但是,就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他的儿子也牺牲了。战后,这位功臣,重操旧业,给集体农庄开车,收养了一个无人照看的战争孤儿。但是,一次他开车撞了农庄的一头牛,结果被开除了公职,他只好带着收养的孤儿到处流浪。这就是《一个人的遭遇》的情节。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创作背景

  小说的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1905—1984)生于顿河流域的哥萨克生活区的一个小村。中学时期,十月革命爆发,他投身国内革命战争。1922年到莫斯科学习创作,1924年处女作《胎记》发表。1926年小说集《顿河故事》问世,现示了作家独特的个性。1928—1940年间,肖洛霍夫陆续发表长篇巨作《静静的顿河》。小说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史诗画面,堪称世界一绝,而肖洛霍夫描写的顿河哥萨克的生活,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顶尖之作。作家笔下,哥萨克亦农亦军的古老传统、哥萨克英勇豪放、粗野原始的群体性格以及哥萨克男女的大胆野性的爱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1930年代和1950年代肖洛霍夫写出《被开垦的处女地》,这部史诗性作品,表现了顿河地区实现农业集体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肖洛霍夫作为军事记者,奔赴前线,并构想写作巨型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1956年除夕和1957年元旦,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连载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轰动文坛,鼓动了1950年代后期苏联文学的解冻思潮。所谓“解冻”是指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的一次剧烈的“开放改革”。

  这场改革,以“反对个人崇拜”为口号,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文学界突破禁区,大胆揭发社会弊病,批判官僚主义,表现被长期禁止反映的人性、人道主义,表现被长期忽视的非“金星英雄”的普通人的命运。这场文学思潮被名之为“解冻”。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是这个思潮的先声之一,影响当然巨大。

  小说的原文名字直译应该是“一个人的命运”,当时的苏联人一眼就看出,这“一个人”是苏联的全体。

作品评价

  《一个人的遭遇》首先在题材上有所突破,它通过主人公讲述卫国战争,不表现苏军的英勇胜利,而表现失利,不表现英雄抗敌,而表现战俘受难。小说第一次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苏联的真实生活,这是充满了艰辛、不幸和眼泪的生活。小说第一次描述了为祖国作出巨大牺牲的苏联普通人的生活。在卫国战争的小说里,一般写领袖和将军的英勇,但对普通战士写得很少,就是写普通一兵,也是类似《青年近卫军》、《普通一兵》和《真正的人》一样的战斗英雄。而肖洛霍夫把普通人写得很真实,没有拔高,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人说,作品是俄国人道主义小说的复兴——关心普通人,关心小人物。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俄罗斯文学向来以人道主义为典型特征,结果到了20世纪50年代却要高喊人道主义复兴,这是对苏联社会对普通人漠不关心的现实的一个强烈批判。小说的结尾,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联系苏联的社会背景,可以知道小说的意义:真正揭示苏联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不是主人公,而是沙子。

作品意义

  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这部小说是在《真理报》上发表的,读者立刻明白,政府在支持作家。从此,苏联大面积出现反思社会黑暗的,反对官僚主义的作品。这种思潮持续到1958年,后来以苏联另外一个作家“日瓦格医生”事件为标志,苏联文坛又出现了冰封时期,但是,地下的解冻文学仍继续发展。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5 09:04 , Processed in 1.958822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