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簿
性别保密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
中国网络文学十年盘点获奖作品选:
书名:《无家》
作者:雪夜冰河
首发网站:起点中文网
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词:再塑《亮剑》的风采与霸气;体悟《活着》的沉痛与沧桑!
最有希望问鼎茅盾文学奖的网络军事小说!
内容提要:
一个农民,被迫放下锄头,离开土地和女人,去一个又一个战场厮杀。他见证了中国从30-60年代的苦难,遍尝离别、恐惧、绝望的心灵折磨。先打日寇,再打解放军,再赴朝鲜打联合国军,身经百战,创伤累累,成了名副其实的英雄老兵。绝望中总有希望支持着他继续冲杀,走完回家的路。为着心里那个坚定的希望,他一次又一次举起自己的枪!
老旦是个农民,他的理想是守着老婆孩子过日子。但日本人打来了,他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第一天就上了前线。日本人的炮弹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使他迅速成长为一个无畏的战士。他经历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打了许多大仗、恶仗,多少兄弟、战友在他身边死去,他也无数次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看到了日本人投降,他在梦中思念着老婆孩子,以为可以回家过安生……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这部长达数十万字的小说中,老旦最终被塑造成了一个历史的见证人。他用自己卑微的生命见证了中国上个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所经历的苦难。
立体再现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起伏跌宕的写实大作,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无比苦难的为保卫家园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农民兄弟!
作者介绍:
雪夜冰河,男,七零年代生人,曾经的律政精英,当下的媒界翘楚。闲时喜旅游,喜交友,更是舞文弄墨的好手,诗词曲目信手拈来,长篇写作亦是游刃有余,笔杆轻摇即能指挥千军万马,于是有了07年铁血大作《无家》的问世,一经出品即俘获读者无数.被公认为迄今唯一可与《亮剑》并驾齐驱的优秀长篇军事文学作品。
书评选: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光明日报发过一篇文章,把《无家》列为2007年中国最值得阅读的十大好书之一,并且为该小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如下:
未读长篇小说《无家》(陕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7月版)之前,对作者雪夜冰河不甚了了;读了长篇小说《无家》之后,对雪夜冰河其人顿生敬畏。这个并不怎么知名的年轻作者好生了得,繁复而厚重的内蕴,他表现得举重若轻,以小见大的技法,他运用得驾轻就熟。虽然作品在主人公的命名和一些具体描写上,不无粗野与粗俗之处,但却掩盖不住作品夺人眼目的异样光彩。
《无家》洋洋五十万言,只写了没有大名只有浑名的老旦;遑遑25章,也主要是写老旦辗转于一个又一个的战场。但就是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人物,这样一些并不奇崛的故事,作者串结起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反右倾”、“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繁复事变,侧面地又是浓重地勾勒了现代中国深重的苦难与艰难的演变,并探询了历史与个人、农民与土地等诸多重要人生话题。
《无家》给我印象最为突出的,还主要是这样两个方面:其一,通过老旦和他的战友的殊死拼搏,正面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国军的英勇抗战;其二,经由老旦这个人物的种种遭际,形象而深刻地揭悉了中国农民在一个时期难以自主的悲剧命运。
这些年有关抗战题材的写作中,描写国军抗战的作品开始出现,但多限于纪实类作品,在小说作品中并不多见。《无家》在这一方面,虽非空谷足音,却可谓披坚执锐。刚刚成家的老旦稀里糊涂地参加了国军,懵里懵懂地上了战场,而每场战斗都是生死劫、鬼门关,这让这个单纯又实在的青年农民,渐渐地增长了经验,更焕发出斗志。他抱着“平安回家”的愿望,喊着“跟我宰日本猪”的口号,冲杀在一个个战场上,从松石岭“置之死地而后生”,到战常德,虎贲雄师逞英豪,老旦从不把生死当回事,他和他的战友们也以血拼到底的气概,在抗日战场上显现了中国军人应有的风采。作品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述的常德保卫战,写出了身为连长的老旦的杀鬼子的奋不顾身,救战友的义无返顾,写出了国民革命军第57师官兵顽强抗击日寇,战斗到弹尽粮绝,直至全军几乎覆没的举世壮举。这样的悲怆场面,残酷得惊人,也真实得感人。人们从中看到了面对日寇铁蹄的践踏,由国军将士表现出来的作为中国人和中国军人的同仇敌忾和英勇无畏。应该说,这不仅是当时中国抗战的一个主要部分,也是战时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构成。把这一部分和我们所熟知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组合起来,才是一幅全景的中国军民抗击日寇并赢得胜利的完整画卷。
《无家》还让人感佩不已的,是由老旦这个人物的人生辗转,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及其中国农民在这种变动的命运悲剧。从没有下过战场的老旦,一开始并非自觉,后来也谈不上怎么清醒。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青年军人和许多普通农民一样,对于人生的理解与向往简单而切实,“打完了仗回家种地”,“回家”是他最为基本的念想。但这样一个极其本分的愿望也是那么渺茫:打走了日本鬼子,他成了共军的俘虏;经过改造之后,他成了驰骋在解放战场上的解放战士;等到了解放之后复了员,朝鲜战场重燃战火,他又被征招入伍,编入了38军拼杀于抗美援朝战场。他常常会为一次次的人生转折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转投解放军,他想起了孙中山说过的“顺应潮流”;重上朝鲜战场,他的想法是“俺本来想回家种地,可部队需要俺去打美国兵,俺就来了。”身任志愿军侦察营长的老旦,带领战士们保住了阵地,拖垮了敌人,自己也瞎了一只眼,断了一只臂,昏迷中的老旦喃喃念叨:“可以回家了”,但回家之后的老旦,虽然担任了书记兼村长,但遇上“反右倾”、“大跃进”,仍然是云里雾里,被动应对,先被打成“右倾”,后又遭到批判,最后落得妻儿暴死,家破人亡。想家,为家,回家;结果祸家,毁家,无家;老旦终究没有实现他那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个人意愿,“家”对他而言,仍然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及。从这一点上说,他的努力可说是惨淡的,而他的人生显然又是失败的。
可以说,在老旦个人的命运演进上,其结局的苍凉与其过程的辉煌,构成了绝大的反差,也使作品在这种反衬之中具有了一种奇特的张力,那就是面对国破人亡的危难,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一个寻常百姓如何激发出个人的血性,迸发出民族的精神,成长为一个威武雄强的铁血男儿;这种“逼上梁山”,上了“梁山”便是“好汉”一个,这种心系家园,为了家园拼死作战的平民,可以说熔淳朴、刚烈与坚韧于一炉,集牺牲、忘我与奉献于一身,都以最为典型的性格代表了最为广大的农民的形象。但反思老旦的命运,回望老旦的一生,却让人觉着他始终被一个又一个的潮流裹挟着,他“回家”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阻碍和打断,乃至在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疲于应对,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向家破人亡,人们不仅为之唏嘘,为之扼腕,当然更会揣摩和思忖这样的问题:历史如何善待参与历史书写的人们,社会如何善待推进着社会发展的平民?这些问题看来都属“天问”,但却自居其意味,不无其意义。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旦,既折射出一部雄浑多变的现代军史与国史,又引伸出如许偌大的问题让人思索不已,这便是《无家》这部作品不可小视的价值之所在。
-------以上文字摘自《光明日报》白烨发表的小说《无家》评论
最悲壮的网络文学作品:主人公老旦在偷偷的埋葬自己那苦了一生,最后为了捍卫自己尊严而惨死的妻子时,痛苦的扼死自己的爱犬"五根子",并与妻子一起埋葬,再把几十枚国民党给的共产党给的军功章别在肉里,一只独臂握紧柴刀赤裸裸走向门外,走向成千上万前仆后继赶来批斗他的“革命斗士”............看到这里的時候,愤怒和悲伤难以自抑,我想那些死在老旦枪下的小日本,那些死在老旦枪下的“联合国军”终于可以瞑目了......他们做不到的复仇,终于有人帮助了他们实现,而且实现的如此彻底!实现的如此“完美”!! 我想骂这老天,我想骂这世道! 我想大吼一声,却不知道我这样一个升斗小民可以去向谁吼........我只知道我的心很沉很沉!!当时外面的雨还在淅沥沥的下着,天色阴霾........
古人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在最沉重的历史面前,任何试图对于《无家》文本做形而上解读的努力都将显得不自量力的可笑,因为不论你是横砍还是竖切,我们永远看不明白历史的核心处究竟是什么在作怪,是什么让国家成为一个吞噬人命的怪兽,但至少,它犯下的错与恶,需要有人帮它记住。
总有人会看似悲愤的疾呼“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每次听人发出这样的呼号,我总会腹诽这样的振臂者自身对于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又多着多大的了解呢?
美国人的元帅麦克阿瑟曾经说过:“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慢慢消逝。”但是在中国,老兵早已死去,即便他们的肉体还在人世间喘息,但是他们的存在却被从历史上无声的抹去,这样的一群人,难道真的存在过于我们的时空当中吗?
或许我们不难勾勒出这样一个人物群像,他们在20世纪30、40年代毁家纾难捐躯卫国,继而同室操戈河山血色未得稍事休息便又离开故土再起狼烟,等到他们终于身躯残破无仗可打重返田园却突然发现已经变了人间,最后的最后,他们一一死去,从此死去,就此死去...................
这些人在开始的开始,曾被叫做党国的子弟兵。
|
插件设计: zasq.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