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作者的圈子和读者的圈子——谈网络小说中的首本效应 [打印本页]

作者: yuluo    时间: 2013-5-4 10:54
标题: 作者的圈子和读者的圈子——谈网络小说中的首本效应
  何谓“首本效应”,简单言之,就是作者的第一本成名书对自己和读者的双重影响。


  这一点可以用“圈子”来比喻。


  但圈子并不同于“窠臼”、“老套”。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将二者等同视之,但我们也要看到,“圈子”的存在并不仅仅是负面意义。一种环境长期存在,总是因为它本身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是因为道义的胜利,而是利益的抉择。


  这是在指责作者“见利忘义”吗?错!其实正像开始所言,圈子存在的影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最终都要由作者和读者共同承受。反过来说,圈子的存在也必然是由作者和读者的两股力来维持。


  就作者而言,有“一书成名”的情况,但更多还是“屡败屡战”,马甲成名。当一名作者从无数“太监”书的骨骸中,终于走向胜利的时候,他不能不深受此一种“成名书”的影响。就像一名将军,他在无数失败中,终于取得胜利的时候,除非白痴,总要去总结自己的胜利原因。他当然可以把胜利归因于“穿了红色内裤”这种非理性因素(不用笑,其实我们身边不就常常发生这种情况,从心理暗示角度看,这种非理性联系会对之后行为产生影响),但我们宁肯相信作者的聪明才智。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后,他会在“败”与“胜”的对比下,找到适合自己胜利的因素——这种找寻是否能找到正确因素且不提,起码他会在心中惦记。


  当再写作的时候,他可能会想:上本书主角有七个女友,而扑街作品只有一个,也许这次应该再多上一个——“八女一夫”?上本书主角杀伐果断,毫不留情,而扑街作品总有道德羁绊,也许这次来个吃人不吐骨头流?上本书更新速度每天一万字,扑街作十天三千字,难道说这次来个每日二十更?上本书主角一路高歌,突破下限,扑街作则来来回回,要不这次就让配角们弱智一些……这就是作者的“首本效应。


  当然,上述所举的例子,都只是从作品的人物情节设置来说。”首本效应“下,还有可能出现作者将总结原因扩展到:类型、功法、长短、爱虐……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怎么说,首本效应的存在,必然要影响作者下一本书的选择,特别是在”扑街“与”成功“的鲜明对比下,在现实和金钱的压力诱惑下,一个没有更多经验的新成名作者,往往会因为自信不足,导致患得患失。经验不足,便不能有坚强的主见;患得患失,只能让作品在”首本“的道路上继续,或者竟然另走它途,通过与”首本“彻底的决裂,而力图摆脱——这样的摆脱,往往不成功。因为他们忽略了,或者有自信的主动忽略了另一方——读者。


  读者也是有”首本效应“的。


  对于单个读者是有理性的人,但对于读者群体来说,他们则更像是亚马逊河里的食人鱼,只跟随血的腥味游弋。(大家不用觉得不舒服,其实楼主本人也是这样……)


  在茫茫书海中,读者是最无力的,在”找书“过程中,他们能够依靠的除了自身的阅读量,就只有寥寥几条可怜的渠道。一是原创站点的各种排行榜,但这些榜单,刨除刷榜行为之后,也必须看到它往往追求的是主流口味——或者说是编辑们盲人摸象所猜想的主流口味,相对于茫茫读者群体来说,这种共性和个性的间隔距离,往往比你在北京,我在西雅图更远;二是各类论坛的推荐帖子,这类帖子往往会发现一些亮点,特别是那些识途老马,会在你渴死前,指给你一条明路。但这种方式,随着你的成长,终究会枯竭;三是各种形式的”口碑“,同学、同事、好友、各种三杆子打不到的人所说的”好好好“。这种推荐往往取决于推荐人本身的阅读水准,有其不确定性,也不会完全适合你。当然,如果你能有一个同道中人的小圈子自然最好,但这种事可遇不可求。


  那么除了这三条道路,还有别的法子吗?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标题所说的”首本效应“。读者们看到了一本适合心意的好书后,往往不会读完匆匆离去,他们就像养熟的宠物一般,会继续盘旋在这个作者周围,去读他之前写的书(如果有的话),等待他下一本书(这是作者成神的征兆)。


  这个时候,读者就会在”首本效应“下,对作者有了完全出自个人想法的期待。就像爱吃羊肉串的,他会期待作者加大肉的分量,或者多放孜然、辣椒;爱吃臭冬瓜的,就会说下次来臭豆腐、臭荠菜梗、臭鸭蛋,别怪类型是什么,”臭“味不可少。这种期待是可以理解的,当你在寒风瑟瑟的街头到处寻找吃饭摊子,却屡寻不获,处处碰壁,在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的饭菜前流泪感叹的时候,突然来了个适合口味的舌尖上”麻辣烫“,你怎么能去怪责它会期待所有的饭菜都是”麻辣烫“呢?但老话说得好:海参鲍鱼天天吃,也会吃腻。


  首本效应的下的读者期待,会为创作规划下一条安全的道路,让作者不会忽然翻车,但这样的路走多了,路边的风景也就成了”俗、烦、滥“了。


  这就是”首本效应“的一大隐患:圈子里的人和圈子外的人不是一成不变;来到这个圈子的和离开圈子的人,总是流动的。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初,必须重视这个”首本效应“下的圈子,刚学会站,就想飞跑,只能撞个头破血流;但若是一辈子都在这个圈子里,除了像拉磨的驴子转圈外,最后只能被新一代的圈子,卸磨杀驴。


  圈子是不会消失的,而圈子内外的作者和读者,也不必互相鄙薄。没有最好的读者,就像没有最差的作者一样,只有彼此是否适合罢了。作者用成功之作画出圈子,读者也同样用”作者的成功之作“画出圈子。作者套住读者,读者也套住作者。当他们彼此都身形瘦小的时候,这圈子是看不到,当他们都已长大变肥的时候,无论哪一方先开始,最终都是老圈子的崩塌,新圈子的成立。


  但在结尾仍让我来次自我的保护性解释,以上的阐述,绝不包括任何天才。事实同样证明,天才虽然有圈子,但他一定可以将圈子从地上竖起,滚着铁环走远……




欢迎光临 (http://admin.zasq.net/~zazw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