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世乒赛刚刚结束,记者从乒羽中心得到消息,即将开幕的乒超联赛经过“挂牌招商”,终于找到冠名商。然而距离预期的3000万甚至更高的价格相差甚远,甚至要面临“亏本卖冠名”的结果。 乒超冠名费不及中超1/10 目前,天津权健集团和乒羽中心的冠名合作已进入到最后阶段。今年中超,该企业冠名了天津泰达足球队。然而权健集团并非承担3000万总代理费用,而是选择只冠名赞助联赛名称、运动员服装背后广告。据了解,赞助费用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距离乒羽中心运营乒超联赛的3500万成本相差甚远。虽然中心内部仍在想办法吸引更多的赞助商,但收效甚微,尽管避免了去年联赛冠名“裸奔”的尴尬,仍显得入不敷出,相比于中超1年1.5亿的冠名费,乒超不及其1/10。而在推动足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据业内人士估计,下个周期,中超的冠名费或翻3-5倍。 乒球商业价值低非包揽所致 很多人说是因为国乒在世界大赛上的大包大揽影响了乒乓球的商业价值,此话并无根据。像乒超一样面临窘境的项目有很多。相比于国乒,中国羽毛球队并未能在世界羽坛大包大揽,近年来更是连丢汤尤杯冠军、世锦赛单项冠军,已非羽坛绝对霸主。然而2014-2015羽毛球超级联赛却也遭遇“裸奔”的尴尬,拥有林丹的八一队更招商欠佳,无力支付林丹的工资,也让羽超赛场丢掉最大的明星和亮点;而三大球之一的排球职业联赛也面临推广艰难的窘境。而乒羽、排球还是综合体育中最先实行职业化的项目,如举重、体操等传统金牌项目仍未推行职业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谈“包揽导致乒乓球无人问津”已显得没有意义。昔日金牌项目要度过职业化阵痛期,取决于决策层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和商业化思维推动项目的职业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