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国学名著] 《罗生门》(全本)作者:芥川龙之介【TX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1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
  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
  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
  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
  他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
  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
  ”-这便是文章标题罗生门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将,骨瘦如柴的老妪,搭配着乌鸦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发着消极腐烂的气息,呈现着行将就木的可憎状态。
  这种笔法就像艾伦坡那种无故产生裂缝的墙壁一样,给情节的发展作了一个危险的预兆。
  但就象征意义而言,两者却又是截然不同的。
  艾伦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在种植恐惧的种子,而芥川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以这样的姿态来写小说的。
   《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
  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完全感觉不到这些句子有任何对于人类生存哲理说教般的突兀与做作,有的只是关于良知与人性的专注思考。
  对于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这种处理,无疑是高超且成功的。
   如果全文中家将思想由此及彼的变化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阴森。
  那么结局中家将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则将这种恐惧推向了顶点。
  我想起了《药》的结局,虽然乌鸦没有飞上夏瑜的坟头,至少那花环在茫然中点亮了微弱的希望光芒。
  而《罗生门》中,随着老太婆“嘟囔又像呻吟”的声音,全文便划上了死寂的句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3 15:30 , Processed in 0.1351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